郭曉兵:美在印太部署陸基中導,或引發核升級
來源:環球時報
日前,美國太平洋陸軍發言人表示,將於2024年在印太地區部署陸基中程導彈。這是2019年美退出《中導條約》以來首次部署陸基中程導彈,這將給持續緊繃的全球安全形勢增加更多不穩定因素,加大地區軍備競賽與集團對抗風險。
美軍欲部署的陸基導彈應爲“堤豐”導彈發射系統。11月18日,美國太平洋陸軍司令查爾斯·弗林曾宣稱,將在印太地區部署“堤豐”系統。該系統與美海軍的導彈發射系統類似,每個發射器配備4單元MK41垂直髮射系統,能夠發射對陸攻擊型“標準”—6導彈和陸基“戰斧”巡航導彈。今年6月,美陸軍在對“堤豐”導彈發射系統進行測試後,宣稱其已擁有全面作戰能力。“標準”—6導彈原本是爲美國海軍設計的遠程防空導彈,射程爲240公里至460公里,可對抗固定翼和旋轉翼飛機、無人機、反艦巡航導彈及處於飛行末段的彈道導彈,有需要時還可作反艦導彈。然而在2020年11月,美國陸軍開始將“標準”—6導彈用於戰略中程火力系統,旨在打擊對手的陸基遠程導彈和地面目標。
陸基“戰斧”巡航導彈是一種全天候由潛艇或者水面艦只發射的對地攻擊巡航導彈,射程可達2500公里。冷戰期間,美國就曾部署陸基“戰斧”巡航導彈。1987年美蘇達成《中導條約》後,這種導彈被封禁。但是隨着《中導條約》作廢,美國很快就解除封禁、重新試射陸基“戰斧”巡航導彈。除這兩款導彈之外,“堤豐”系統還可發射其他多種型號的導彈,便於形成防空、反導、反艦和對地攻擊的一體化能力,因此成爲美陸軍在印太地區着力推廣的重點項目。
此外,美軍還有若干個陸基中導項目,未來也有可能部署在印太地區。一是精確打擊導彈(PrSM),原本射程爲499公里,美國退出《中導條約》後射程增至1000公里。二是陸軍的遠程高超音速武器“暗鷹”,射程可達2775公里,是美國目前研發的射程最遠的陸基中導。
上奇11月營收月減12%
被沉浸的世界
美國軍方大力發展並積極在印太地區部署陸基中導,其中也有軍種利益之爭的因素。美國鷹派熱衷於炒作印太地區所謂的“中導差距”,認爲自己在中導方面吃了虧。其實,《中導條約》限制的只是美國的陸基中程導彈,對於其佔有優勢的海基和空基中程導彈根本未加絲毫限制。比如,美軍擁有大量的艦載“戰斧”巡航導彈和空基JASSM/LRSAM導彈。因此,美國陸軍急於在印太部署陸基中導,是想借着炒作“中國軍事威脅”,從節節攀升的國防預算中分一杯羹。
美在印太部署陸基中導顯然不利於地區戰略穩定。其一,美軍在印太部署的陸基中導生存能力較弱,易招致先發打擊。按照美戰略界設想,其部署的陸基反艦導彈可用於控制第一島鏈,封鎖進出西太平洋的關鍵通道。但美國作爲一個域外國家,在印太地區部署陸基中導只能選擇縱深有限的個別島嶼。一旦發生衝突,此類導彈系統目標明顯,容易成爲活靶子。
Robinhood在欧盟市场推出加密数字货币业务
其二,美在印太部署陸基中導可能引發核升級。未來,美陸基中導或用於攻擊陸地戰略目標,甚至是核目標。例如,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曾宣稱,高超音速導彈等尖端非核能力有助於增強核威懾能力。這可能導致衝突跨越核常界限,將帶來嚴重升級風險。
其三,美國在印太部署陸基中導,還將使地區國家之間的關係更趨複雜。美在陸基中導具體部署地點問題上一直遮遮掩掩、三緘其口,因爲地區國家都不願意惹火燒身。但不排除美國故意製造事端,挑撥地區國家之間的關係,爲陸基中導落地印太創造有利的條件。(作者是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軍控研究中心主任)
美台貿易協議?戴琪不排除可能性但非「全面最大限度自由化」
大 唐 技師
台東設計中心團隊 獲金點獎年度特別獎
魏蔓靠「催油门」纾压 迷恋方向灯声音